大腸癌是現時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每年發病率約為五千五百多個,比第一位肺癌只差二百多個。因城市人的飲食習慣以肉類、快餐、煎炸為主,而且少吃高纖的蔬果,從而令香港腸癌的發病率近十年持續上升。
大腸癌是由腸瘜肉演變而成,只要及早把腸瘜肉切除,可大大減低患上腸癌的風險。倘若患上大腸癌,其實都不用太擔心。現時醫療科技發展迅速,大腸癌治瘉率也很高,如果癌細胞尚未擴散到直腸壁或大腸外的器官,大約有七至八成患者於手術後五年仍然生存。
大腸癌治療的第一步為外科手術,現時大腸癌的外科手術可分為開腹手術及微創手術兩類:開腹手術是以傳統的開放式手術來切除癌腫瘤及病變組織;微創手術就是於腹部開幾個小洞,利用腹腔鏡切除病變組織,此方法創傷及傷口較小,而且復原快。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均不會只切除癌症腫瘤,而是根據血管及淋巴分佈來切除相關腸段。醫生會根據腫瘤擴散到附近淋巴的情況,再斷定大腸癌的確實期數,考慮兼以化學治療(化療)來輔助治療。一般大腸癌一至二期初患者只需要切除有問題的腸段,而二至四期之患者一般都需要於手術後進一步配合化療治療。
結腸造口術分為短暫性和永久性兩款,短暫性是因直腸手術後,於肛門附近的傷口處理風險較高,因而造一個短暫的造口,讓傷口復原才把腸道駁回肛門;而永久造口是因直腸癌腫瘤位置太近肛門,因而手術不能駁回大腸,令患者需要永久戴造口袋。
成人大腸的長度約七十至八十厘米,因此就算切掉出現問題的腸段,醫生仍然可以將餘下的腸道駁回。於醫療及儀器未算先進的年代,做比較複雜的直腸手術時,患者一般都需要接受結腸造口術,並永久需要戴造口袋來排便。但因近年的儀器進步不少,若直腸癌腫瘤離肛門五厘米或以上,切除有問題的部份後,患者基本上仍然可保留肛門,不用永久戴造口袋。
曾有患者於檢查時發現腸道出現腫瘤,證實是直腸癌一期。雖然只是非常初期的腫瘤,但其位置太接近肛門,最終未能駁回大腸,而終身需要使用腸造口。由此可見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其實只要盡早發現有機會演變癌症的瘜肉,及時處理掉,就可以大大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年滿五十歲沒有病徵之人士,或任何年齡人士發現有大腸癌相關的病徵時(如大便習慣改變、便血等),都應根據醫生的建議,盡早進行檢查。
外科專科醫生
葉盛輝
醫思‧健康好easy
資源轉載:頭條日報
https://bit.ly/3w4g9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