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雙職女性」要兼顧生活及工作,在職場或家庭均備受壓力,或導致慢性腹痛和排便問題,或有機會引致腸易激綜合症。事實上,此症女性患者稍多,大多為50歲以下女性,腸道問題不但為她們帶來困擾,更可能影響她們的生活質素,甚至工作表現。
According to the 2016 Roman IV definition,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occurs at least one day per week within the past three months, plus two or more factors such as stools that meet the following two or more, such as abdominal pain, increased or decreased bowel movements (i.e. diarrhea or constipation), and changes in stool morphology (hard as granular or soft as watery) will be defined a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而腸易激綜合症可分成四類:便秘型(IBS-C)22%、腹瀉型(IBS-D)23.4%、混合型(IBS-M)24%及不定型(IBS-U)22.2%。它是全球最常見的腸胃問題,全球患病率大約為11.2%,影響約5至15%西方人口,而香港的患病約為6.6%,男女性比例則為1:1.3,與全球的研究數據吻合。
患者如確診有腸易激綜合症,通常會出現腹痛,而且每次疼痛的位置、性質及強度都不同,其他病徵包括肚脹,甚至有排便不清、急便意及需要出力排便情況。從病理學上看,雖然未有單一患病原因,但醫學界估計可能與患者的情緒壓力有關,令胃腸蠕動不協調、胃腸管腔壓力過敏、對某些食物過敏(主要是腹瀉型)等。
在日常飲食上,醫生會建議有腸易激綜合症便秘型(IBS-C)患者,應多進食膳食可溶性纖維或低纖食品,例如麥皮;與此同時,應盡量減少進食可發酵的低聚醣(果汁)、二聚醣、單醣,甚至是多元醇的食物,一些進食後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如豆類、洋葱、薯仔及蘿蔔應可免則免,這樣能減少胃腸變脹情況。
患者除了需要改變本身的膳食習慣外,一些症狀導向藥物療法同樣有幫助,如調理腹痛,可選用三環類抗抑鬱藥、抗腸道蠕動藥和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如想調理腹瀉,則可服用利福昔明(Rifaximin)。
最近,利那洛肽(Linaclotide)更在美國被批准用於調理成人IBS-C和慢性特發性便秘,它能激活GCC,令人更容易排便。
研究數據亦顯示出,它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新型藥物,能顯著改善便秘型(IBS-C)腹脹、腹痛和便秘情況,且快速起效,即使停止服食,都不會出現反彈效應。
羅兆棠醫生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避免及調理方法都有不同的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資料來源: Appl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