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是什麼?
一粒小小的腸瘜肉,隨時會變成大腸癌!大腸瘜肉是由大腸黏膜組織異常增生形成的細胞腫塊。大腸瘜肉呈凸起狀,一般會生長於大腸壁上,亦有少數生長於大腸中的直腸段。腸瘜肉正是引致大腸癌的重要成因。腸瘜肉的初期是屬於良性,但隨著時間變化,部分大腸瘜肉有機會演變為惡性腫瘤,形成大腸癌。透過適時進行大腸鏡檢查,能及早發現惡性腫瘤並將腸瘜肉切除,可有效阻截瘜肉繼續增大或發生癌變。
在香港,大腸癌持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大腸癌新症數字更每年遞增,按香港癌症基金呼籲,年滿 50 歲人士應與醫生商討,適時進行大腸鏡檢查。
大腸瘜肉主要分為兩大種類
【增生性瘜肉 Hyperplastic polyps】
一般呈微小的凸起狀,常生長於直腸及乙狀結腸,增生性瘜肉的顏色近於腸粘膜,但較偏白。 雖然增生性瘜肉演化成惡性腫瘤的機會較低,但由於瘜肉無法透過內視鏡準確地進行良性/惡性上的區分,因此一般會切除腸瘜肉,再作組織化驗是否有癌細胞。
【腺瘤性瘜肉 Adenomatous polyps】
形狀多樣化,顏色較為偏紅,會生長於大腸內不同位置,屬癌前病變,具有較高風險在10至15年間由一粒細小瘜肉演變成大腸癌。惟及早透過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及適時將腸瘜肉切除,可有助避免大腸癌的發生。
瘜肉與大腸癌的關係是?
只要在大腸內發現凸起物,都可以稱為瘜肉,但是並非所有的瘜肉都與大腸癌有關。在醫學臨床上,有可能發展成為癌症的是腺瘤性瘜肉,有較高風險轉變為癌症的腺瘤,是那些1 cm以上、病理化驗後有絨毛成分、高度細胞異型變化的腺瘤。
腸瘜肉成因和高危因素
【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
長期進食過多肉類(尤其紅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蔬菜類攝取不足、吸煙、飲酒,將影響及刺激腸黏膜,容易產生細胞病變,形成瘜肉。
腸瘜肉症狀
- 大便頻率改變(腹瀉/便秘逾一星期)
- 糞便呈黑色或帶有紅色條紋
- 大便時出血或伴隨黏液
- 腹部疼痛 等等
腸瘜肉一定要切除?
大腸癌演變過程大部分都由一粒大腸瘜肉開始,雖然大部份的大腸瘜肉在初期階段為良性,但若不適時切除,則有機會進一步惡化,繼而發生癌變,形成大腸癌。因此,如果能在腸瘜肉還沒有變大或轉變成早期癌症之前就予以切除,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就會降低許多。如果檢查中發現有瘜肉,請務必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手術切除,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做大腸鏡(內視鏡)檢查可以邊檢查邊切除腸瘜肉?
大腸內視鏡檢查是香港常見的腸道檢查,過程會透過一條直徑約1.3厘米而柔軟的軟管大腸內視鏡,經肛門進入大腸內,並為大腸內壁作仔細的檢查。醫生可從螢幕觀察大腸內壁的狀況,同時配合其他儀器來進行瘜肉切除。醫生如有懷疑瘜肉有癌變可能,將再抽取組織樣本進行化驗,以分辨瘜肉是屬於良性或是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