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胃必读】胃瘜肉切除还是追踪?癌变风险、症状、治疗一览


是否曾在胃镜检查中被告知有胃瘜肉?这个看似陌生的名词,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但胃瘜肉到底是什么?它会不会变成胃癌?又有哪些症状需要注意?该不该切除?别担心!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让你对胃瘜肉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
什么是胃瘜肉?
胃瘜肉,又称胃黏膜瘜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隆起的异常组织。正常人的胃黏膜透过胃镜看起来是平滑有光泽的,而当医师从胃镜看到病人的胃里头有突起物时,其中一种可能就是瘜肉。胃瘜肉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胃瘜肉的种类
胃瘜肉可分为多种类型,主要的分类包括:
类型1:胃底腺瘜肉 (Fundic gland polyp)
在所有的胃瘜肉中,占最大宗。形状大多呈半球状,表面带光泽,大部分小于0.5公分,很少超过1公分。通常长在胃体或底部,尤其是大弯处。
若患者有幽门螺旋杆菌引起之慢性发炎,反而不易长出这种瘜肉;亦有患者进行除菌疗程后,在后续追踪中发现新长出的胃底腺瘜肉。
类型2:增生性瘜肉 (Hyperplastic polyp)
这类患者多数是长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整个胃呈现慢性发炎的状态。
有医生戏称这类瘜肉为「烂草莓」,因增生性瘜肉的颜色看起来明显较红,形状多样,表面有些微凹凸不平,有较大机会会糜烂、出血。
类型3:腺瘤性瘜肉 (Adenoma polyp)
虽然名称也有瘜肉,但腺瘤性瘜肉却需要多加关注,因其是胃癌的前身。
但其发生的比率不到1%,患者通常因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
胃瘜肉的症状
多数胃瘜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通常是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但部分患者可能伴随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等情况。
胃瘜肉会变成胃癌吗?
胃瘜肉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但风险大小取决于瘜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
若患者是胃底腺瘜肉, 未来发生癌变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通常医生不会刻意切片或切除胃底腺瘜肉,除非大于1公分、瘜肉表面有溃疡或位于胃窦部。
而增生性瘜肉得 癌变的机率不到1%,大小通常在1公分以下,但是也有可能长到2公分以上。如果发现大于2公分的增生性瘜肉,则癌变的机会增多,或是增生性瘜肉看起来烂烂的、易出血,就需要考虑切除。
至于腺瘤性瘜肉的癌变风险高,属于癌前病变,因此一发现疑似腺瘤时,就需要切片证实或直接切除。医生会建议患者同时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杀菌治疗,并固定一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胃瘜肉的治疗
对于较小或良性的瘜肉,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可定期胃镜追踪观察。
但若是需要切除瘜肉,大部分瘜肉都能透过胃镜进行切除,手术一般在一日内可完成。需留意手术后出现大量血便、严重腹痛或腹胀,就要立即就医。
生活上要特别注意的是,接受瘜肉切除手术后的3天内应采软质饮食、避免高纤食物,一周内勿做剧烈运动、提重物,也不要吃刺激性食物、饮酒。
胃瘜肉虽然常见,但部分类型具癌变风险。透过定期胃镜检查,可及早发现并处理胃瘜肉。如果您有任何胃部不适或对胃瘜肉有疑问,建议咨询医生。
仁辉内视镜及日间医疗中心提供肠镜及胃镜检查,专业的设备及医护团队,让您的整个检查过程顺畅且安心,只需一日时间,无需过夜即可检查自己的肠胃健康。
需要进行肠镜及胃镜检查?找仁辉,最可靠!
<即刻预约>
免责声明:本内容由第三方独立撰写,仅为大家提供信息,并无任何赞助,不能取代专业医疗意见、诊断及治疗,亦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任何身体不适,建议及早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