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瘜肉是什么?
大腸瘜肉是由大腸黏膜組織異常增生形成的細胞腫塊。大腸瘜肉呈凸起狀,一般會生長於大腸壁上,亦有少數生長於大腸中的直腸段。在香港,大腸癌持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大腸癌新症數字更每年遞增,而「腸瘜肉」正是引致大腸癌的重要成因。透過適時進行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並將腸瘜肉切除,可有效阻截瘜肉繼續增大或發生癌變。而按香港癌症基金呼籲,年滿50歲人士應與醫生商討,適時進行大腸鏡檢查。

大肠瘜肉主要分为两大种类
【增生性瘜肉 Hyperplastic polyps】
一般呈微小的凸起状,常生长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增生性瘜肉的颜色近于肠粘膜,但较偏白。
虽然增生性瘜肉演化成恶性肿瘤的机会较低,但由于瘜肉无法透过内视镜准确地进行良性/恶性上的区分,因此一般会切除肠瘜肉,再作组织化验是否有癌细胞。
【腺瘤性瘜肉 Adenomatous polyps】
形狀多樣化,顏色較為偏紅,會生長於大腸內不同位置,屬癌前病變,具有較高風險在10至15年間由一粒細小瘜肉演變成大腸癌。惟及早透過大肠内视镜检查發現及適時將腸瘜肉切除,可有助避免大腸癌的發生。

肠瘜肉成因和高危因素
肠瘜肉是影响正常细胞生命周期的结肠内膜细胞遗传变化的结果。许多因素会增加这些变化的风险或发生率。肠瘜肉成因与饮食、生活方式、年龄、性别和遗传或遗传问题有关。
【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
长期进食过多肉类(尤其红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蔬菜类摄取不足、吸烟、饮酒,将影响及刺激肠黏膜,容易产生细胞病变,形成瘜肉。
【家族病史】
如亲人曾患有肠道相关癌症,将有较高风险出现高危瘜肉,引致大肠癌。
【年龄】
大肠癌的好发年龄约为50岁;瘜肉出现的高峰期约为50岁,惟近年发现长有瘜肉人士比率逐年递增,且有年轻化趋势。

肠瘜肉症状
大部份的肠瘜肉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部份患者或会出现以下情况:
- 大便频率改变(腹泻/便秘逾一星期)
- 粪便呈黑色或带有红色条纹
- 大便时出血或伴随黏液
- 腹部疼痛 等等
但单凭以上情况不可诊断为大肠瘜肉,并基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及大肠癌出现年轻化趋势,因此建议一般风险民众应定期接受筛检。医生会透过初步检查,再按情况安排大肠内视镜检查,如有需要,将抽取组织化验。
肠瘜肉一定要切除?
大肠癌演变过程大部分都由一粒大肠瘜肉开始,虽然大部份的大肠瘜肉在初期阶段为良性,但若不适时切除,则有机会进一步恶化,继而发生癌变,形成大肠癌。因此一旦发现肠瘜肉,应尽早切除。

做大肠镜(内视镜)检查可以边检查边切除肠瘜肉?
大肠内视镜检查是香港常见的肠道检查,过程会透过一条直径约1.3厘米而柔软的软管大肠内视镜,经肛门进入大肠内,并为大肠内壁作仔细的检查。医生可从萤幕观察大肠内壁的状况,同时配合其他仪器来进行瘜肉切除。医生如有怀疑瘜肉有癌变可能,将再抽取组织样本进行化验,以分辨瘜肉是属于良性或是恶性。
肠瘜肉相关问题
1. 腸瘜肉變癌的機會大嗎?
肠瘜肉是常见的肠道异常增生组织,这些组织可以是良性,亦可以是恶性,一般是透过大肠镜检查时抽取瘜肉化验才可以得出结果。如有可疑的症状应尽早求医及接受检查。
2. 良性的肠瘜肉可以不切除吗?
虽然只有恶性的肠瘜肉才会演化成癌症,但由于未能预计良性瘜肉之变异的风险,所以就算肠瘜肉是良性,一般都会直接切除,以免后患。
3. 微创切除肠瘜肉
现时常见的大肠镜检查可以于检查的同时切除瘜肉,因为不用在皮外造成任何的伤口。癌症基金会亦呼吁* #50岁或以上人士 应适时进行大肠镜检查,家族有大肠癌或家族性瘜肉病史更应该定期接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