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病︳媽媽手可以斷尾?專業脊醫教2招紓緩動作
相信不少家庭主婦都受「媽媽手」困擾,究竟媽媽手可否斷尾?又有甚麼紓緩和預防方法?今次就由忻銘熹脊醫為大家講解成因,仲會教2招紓緩動作!
甚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是個俗稱,也是香港常見的都市病,醫學上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媽媽手醫學上並沒有明確成因,但大部份個案都是因長期過度使用手腕和重覆涉及腕關節上的橈骨 (Radius)和尺骨(Ulna),刺激手背橈側靠拇指側肌腱周圍的腔室腫脹,壓迫到伸拇短肌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及外展拇長肌 (Abductor pollicis longus)的肌腱和滑膜,使通道變狹窄,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脤,手腕拇指側出現疼痛。嚴重時會更會造成肌腱沾黏,大拇及手腕的活動受到限制。
只有媽媽容易患上媽媽手?
由於大家都俗稱此病為「媽媽手」,很多人便誤以為只是媽媽或家庭主婦才會患上這類痛症。其實媽媽手高危群組不只限女性或家庭主婦,新任父母、長期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長期重複針織動作或縫紉人士、捧餐員、髮型師、水喉工匠、長期使用滑鼠鍵盤的文職人員及高爾夫球手等都會患上。
如何知道自己患上媽媽手?
患者手腕靠拇指的側面會覺得疼痛,而屈曲拇指、扭動手腕、握拳或抓握時令到肌腱繃緊,疼痛會加劇,手腕靠拇指的部分亦會有腫脤的情況。如果不理會和進行適當的治療,疼痛會蔓延到整個拇指或延伸到前臂部分。
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亦會受到影響,例如一些扭動手腕的動作,如:扭毛巾、單手持手機、打字、使用滑鼠甚至拿購物袋也會感覺到疼楚。一般來說,早上的症狀通常最為明顯,活動一段時間後疼楚會減輕,但疼痛會隨着繼續重覆一些拇指或手腕的動作再次加劇。
媽媽手能斷尾嗎?又會否復發?
當發生痛症時,應盡快找專業醫護員檢查及治療。患者盡可能先避免做一些重覆的手腕及拇指動作,讓發炎的部位休息。如果出現腫脹,可嘗試冰敷消腫。
治療方面,可以透過消炎止痛藥物來紓緩,嚴重者可接受類固醇注射來消炎止痛。若更為嚴重的情況,患者可能要透過外科手術處理。
脊醫方面,一般先為患者進行詳細檢查,排除其他病症後,用手法治療來矯正錯位的關節,放鬆附近的肌肉和軟組織,根據病情配合如冷或熱敷。配合超聲波、電療或衝擊波來治療。一般經過正確治療及充分休息的關節,於1-3個月內都可改善甚或痊癒。 但如病人沒休息,病情不但不會好轉,之後也會很易復發!
要免受「媽媽手」困擾,預防當然勝於治療,平日除了避免過度及重覆使用拇指外,亦可不時做以下舒緩動作:
動作一:
把手放在桌上,手掌朝上。舉起拇指和尾指,並以拇指尖輕輕按下尾指尖,令拇指根部及手腕有伸展感覺。保持動作6秒後放鬆,重複10次。
動作二:
伸出手臂並作握手狀,把拇指彎曲到掌心。用另一隻手輕輕將拇指和手腕向下 伸展,令手腕近拇指處有伸展感覺。保持動作15至30秒後放鬆,重複2至4次。